当前位置:首页 > 企业动态 > 前沿资讯

“伯乐”?陷阱!国家安全部披露——
2024-02-08

2月7日,据“国家安全部”微信公众号发布,张某,某境外高校毕业生,因在境外学习期间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拉拢策反,从事间谍活动,被依法处理。国安部提醒,赴外留学要增强反间防谍意识。

以为是“伯乐”

背地下“毒手”

一天,正在读大三的张某被凯迪叫到办公室,凯迪向张某热情介绍了两个外国人,并称张某是自己的学生,学业表现非常出色,一定可以“帮助”他们做事。于是自称埃克森、伊森的两个外国人与张某交换了联系方式,并在之后的日子里请张某帮忙提供该校中国留学生的情况,还答应给予张某丰厚报酬。随着交流联系的深入,他们对张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,索要的信息也越来越敏感。
一次,二人向张某提出需求时,直接向其亮明了该国间谍情报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,并以张某之前提供的敏感信息为威胁,要求张某加入该国间谍情报机关。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的金钱利诱和威胁下,涉世未深的张某沦为了帮助他们窃密和监视中国留学生的“提线木偶”。

以为是“救星”

其实是“灾星”

接下来的时间里,张某浑浑噩噩地一边读书、一边定期向该国间谍情报机关提供他们想掌握的情况,逐渐放下了“心理包袱”。
临近毕业时,许多国内科研院校赴该国开展招聘或者组织交流活动,张某也有了回国就业的想法。但因为张某无法达到这些科研院校要求的“所有课程成绩必须为A”基本要求,难以实现回国工作的目标。此时,凯迪再次找到了张某,告诉张某自己不仅可以帮助他更改成绩单,甚至还可以写一封推荐信,让张某得到进入国内某科研院所工作的机会。作为交换,张某要在回国以后继续配合完成埃克森、伊森的任务。
面对利益的诱惑,张某最终选择了服从,彻底坠入了犯罪的深渊。

以为是“帮助”

其实是“陷阱”

在对方的“帮助”下,张某回国后如愿进入某科研院所工作。因资历尚浅,接触到的技术资料和涉密文件无法满足对方变本加厉的“需求”,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指导下,张某成为了所里的“热心人”。
同事小李急着下班,张某就“热心”地帮他收整桌面,待确认小李走后,张某立即打开小李电脑,窃取其涉密文档;同事老王有涉密资料需要销毁,张某就“热心”地帮助他整理盘点,并在过程中偷偷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“感兴趣”的文件私藏起来……这些涉密资料最终都落入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手中,造成了我国科研数据的泄露。
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国家安全机关经缜密侦查,及时锁定了张某的违法犯罪活动,并对其依法实施审查。最终,张某因犯间谍罪受到了法律严惩。

锐评

谍影重重、陷阱重重
绝非危言耸听
出国留学掉陷阱,类似案件不在少数。某航天专家出国访学,刚到国外人生地不熟,就有某外籍男子热情宴请他,对方还多次赞赏其专业学识过人,他也在友谊升温中一步步被拉拢、策反;赴境外留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,某省直机关女工程师认识了一名风度翩翩的男子,自己中了“美男计”不说,还把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丈夫也拉下了水,贩卖情报长达17年;某留学生读书时喜欢结交外国朋友,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,没想到在专业情报人士的诱导下越陷越深……
谍影重重、陷阱重重,绝非危言耸听,赴外留学尤其要擦亮眼睛、留个心眼。这些年,我国留学生群体不断壮大,既有高校的访问学者,也有各类高校公派以及自费的出国留学生。身处异国他乡,难免感到孤独,对陌生人的“善意”容易放松心理防备,加之许多人特殊的学术或专业背景,自然成了境外间谍组织的“特别关照对象”。据报道,美国间谍情报机关通常通过签证信息掌握我赴美人员履历,从中筛选核心要害部门人员,作为目标对象。其中,有条件接触国家秘密的公职人员、国防科研单位人员、留学生等,都“榜上有名”。事实证明,走出国门,务必增强反间防谍意识,对超乎寻常的“热络”更要保持高度警惕,以免稀里糊涂被“拉下水”。
从更大视野看,这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,外部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。美西方作为“间谍高手”,想方设法对我国军事、科技等关键领域进行刺探渗透。此前,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在《外交事务》撰文称,美国已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对华情报收集、分析和行动。放眼未来,境外间谍、敌对势力、不法分子还会利用各种形式入侵、获取我国国家机密,犯罪手段无所不用其极,染指领域也会愈加宽泛。特别是随着网络成为间谍活动的新空间和主战场,“成本小、收益大”“无差别、全天候”,更给间谍破坏活动提供了重要途径。

筑牢安全防线,维护国家安全,不是国家安全部门的“单打独斗”,需要人人参与、全民共担。无论身处何处,不管什么身份,时刻谨记原则底线,不被诱骗利用,对可疑情况及时上报。绷紧反间谍意识这根弦,才能形成守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。

来源:北京日报

联系我们
邮箱:lc_ppzx@lancare.com
24小时呼叫中心专线:400-119-1011

客户端下载
http://www.lancare.cc/app

微信订阅号

扫一扫 关注我们